公司动态
AI作文兴起,如何展现人类创造力的优势
作者:崔哲(哈尔滨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、教授)
想象一下——你耳边听到一首“巴赫风格”的赋格曲(复调音乐载体),但作曲家不是活人,而是Musenet(深度神经网络音乐生成模型)。或者,舞台上播放的配乐获得欧洲音乐奖提名,但作者是人工智能AIVA(AI作曲引擎)。现在到了 2025 年,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音乐的制作方式:它可以创作、编排、混音,甚至模仿某个作曲家的“感觉”。然而,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阻止人工智能,而是如何在这一浪潮中激发人类的创造力?如何展现创意优势?
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·杜威所说:“艺术的本质在于经验的再生和延续”,因此创造力不是静态的遗产,而是不断更新的生命力。 AI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回避思考艺术的本质:人有什么独特之处?我们怎样才能创造更多?为了真正激发创造力,我们必须让人们重新回到音乐的中心,让技术成为灵感的放大器,而不是替代品。
AI可以生成“喜欢”的音乐,但它无法回答“为什么此刻写成这样?”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作曲家与世界的独特关系。要激发主体性,首先要让创作者重获选择和感受的自由。
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建立“人类创造实验室”。让AI不再成为工具,而是合作者。例如,音乐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素材草图,然后根据个人情感和文化背景重新排列,创作出带有个性化印记的新作品。瑞典作曲家安娜·索德伦德在她的作品《代码的回声》中不断地指出即兴创作产生的旋律片段,将技术变成情感的触发点。
一个另一种办法是建立“创作轨迹记录”制度。通过数字日志记录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决策、素材变化和情绪反应,让作品展现出“人类心灵的痕迹”。这不仅是版权保护,更是一种文化宣言——音乐仍然属于有血有肉的创作者。
人工智能可以模仿风格,但无法模仿情感的复杂性。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让音乐再次成为情感场景。情感不是爱情的附加物,而是人类艺术不可替代的根源。
“情感数据驱动数据”是一个可行的创新尝试。这种作曲技巧收集作曲家的心率、脑电和呼吸节奏,并将它们映射到音色和节奏的变化,将音乐变成“情感的物理记录”。美国作曲家托德·马奇用它创作了《心跳交响曲》,实现了科技与灵魂的互动。同时,应鼓励“编码文化记忆”的做法。每个创作者都有独特的文化语境——方言的声调、民族乐器的气息、地方戏曲的节奏。将这些元素数字化并将其嵌入人工智能系统并不是为了复制,而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。它使音乐成为“活的档案”,让人工智能了解人类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。
如果说人工智能降低了创造的门槛,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是提高“思考”的门槛。未来的音乐教育应该更像是艺术孵化器而不是技能训练营。例如,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开设“即兴创作与跨界合作”课程,让作曲学生与舞蹈、艺术、科技学生一起阅读跨感官的创作;或者他们提供“算法批判”课程,让学生分析文化偏见学习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并学习如何与机器通信。上述实践表明,这种跨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原创性和合作思维。
我们也可以从作文理论课程中选择一些课程来尝试改变和提升。 “和谐”:分解主/小情节,探索微音、光谱和谐和多重节奏——人工智能很难“设定一个公式”。 “工作评估”:不仅看结构,还要分析AI训练数据和算法偏差,讨论文化风险。 「视唱练耳」:增加跨感官训练(色高、空间节奏、按键音),培养即兴合奏的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。
在制度层面,音乐产业还需要制定“透明的共创机制”。在韩国,一些唱片公司规定所有包含AI生成部分的歌曲都必须标注“AI参与比例”和来源披露的培训数据。这不仅是版权保护,也是尊重观众的知情权。在国内,B站的一些音乐up大师会在视频中同步展示他们的创作过程,包括即兴创作、去除旋律、编排节奏等,让观众在“观看音乐的诞生”的同时,直观感受其作品的独特性。
为了凸显“人”的重要性,就行业而言,我们可以尝试:将工作划分为创意人层、算法生成层、解读层,按比例分配收入;发布作品时附上生成日志,方便审核和维权;在上网之前进行文化风险评估,以避免某些群体错误地认可音乐元素。
在表演方面,可以尝试:实时投影创作者的工作轨迹,让观众“看到”音乐是如何变化的。盖德;保持呼吸、手指摩擦等“脆弱的声音”,让舞台更加人性化;它让观众的心跳、呼吸等数据实时参与音乐的生成,让每场表演都独一无二。
人工智能可以加速创作出“听起来不错”的音乐,但来自个人生活经历、文化记忆和独特感知的作品只能由人类创作。它是音乐文明的基因,也是未来艺术进化的种子。
人工智能不会终结人类音乐,但会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创作。激发创造力并不在于拒绝技术,而是让技术激发新的思维和表达。在未来的音乐世界里,或许我们将不再区分“人”和“机器”的作品,而是区分“有灵魂与无灵魂”的作品。只要人们保持好奇心、同情心和想象力,音乐就不会被取代。因为真正的米旋律总是来自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振动。
光明日报(2011年12月25日第13版)
上一篇:异国:拂去悬浮的尘埃,回归生活的本真 下一篇:没有了
